晝夜節律障礙-案例分享

2020/12/24
A- A+

睡眠技師 黃筱雯

一名20歲女性抱怨難以入睡,至少持續2年時間
平日需要上課時,晚上11點躺床,但直到凌晨2-3點才入睡,早上6點被鬧鐘叫醒,每晚僅只睡4至5個小時,並且整天感到疲倦和困倦,經常喝咖啡保持警覺性,最多時可喝到六杯;周末時,通常睡到早上10點至11點,醒來後感到精神飽滿(圖ㄧ)。一旦入睡後,整晚只醒一次或沒有醒來,很少在晚上11點感到有睡意,所以有時喝一杯酒或非處方的睡眠輔助藥物,也嘗試在晚上11:00服用褪黑激素,都沒有明顯效果,而服用安眠藥早晨感到昏昏欲睡。
DSWPD診斷為延遲型睡眠-覺醒障礙(DSWPD)
●由於內部生理時鐘延遲,卻試圖依據社會所需的時間點入睡,通常躺床2小時或更長入睡潛伏期。躺床時間點通常是規律,未受干擾時睡眠時間穩定但延遲。為了履行社會義務、學校或工作職責,必須在早上6點至7點起床,導致睡眠總時間縮短。
●持續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十年不等,最常見於青春期,30歲後比較少見。必須因為社交原因而延遲入睡,與偶爾嘗試早點入睡而導致的難以入睡,兩者區別開來。
●適當的時間點施加明亮光照,可以改變內部生理時鐘的相位,在最低核心體溫(CBTmin)之前光照,則會進一步發生相位延遲。核心體溫最低的時機,通常發生自然醒來前的兩到三個小時。一旦開始進行輕度光照治療,患者必須晚上提前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嘗試上床入睡,目標是每天將入睡時間提前半小時。建議戶外陽光或室內大於2500 lux的亮度,持續光照30分鐘至2小時。DSWPD患者估計預估最低核心體溫發生在上午6點到上午7點左右,因此在上午10點給予明亮的光線是最合適。
●定時適量的褪黑激素也可能有助於患者,必須在最低核心體溫之前使用褪黑激素。0.3~0.5 mg小劑量的褪黑激素就具有相移作用,1 mg以上可能具有助眠作用,因此從小劑量開始服用,可避免白天嗜睡昏沉作用。

一名60歲的退休男性,傍晚昏昏欲睡,過早就醒來
在晚上8點之後就很難保持清醒狀態,每天早晨4點至5點之間就醒來,下午經常感到疲倦因而小睡(圖二)。其妻子要求在晚上11點左右才能上床睡覺,並在早上6點醒來,試圖嘗試此安排但未能成功。此患者沒有抑鬱症或打鼾的病史。

ASWPD診斷為提前型睡眠-覺醒障礙(ASWPD)
由於內部生理時鐘提前,從晚上6點至晚上9點開始想睡。雖有穩定的睡眠時間,但凌晨2點至凌晨5點醒來。老年人在早上散步,這種行為往往會導致相位提前,有午睡的習慣也可能會縮短睡眠相位。
男性和女性都受到同樣的影響,鬱症患者中也可能清晨醒來,與年紀相關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研究顯示中年人患病率約為1%。
治療通常是建議晚上7點至晚上9點施加明亮光照,需避免清晨照光會導致相位提前。如果在最低核心體溫(CBTmin)之後的6小時光照治療,則其對相位推進作用極小。
清晨服用褪黑激素可能是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但褪黑激素具有鎮靜作用,如果必須在白天活動可能不安全,尤其是在較高劑量和內源性褪黑激素未升高的時期。
當前的病人將他的早晨步行運動往後推延,停止午睡,併購買了一個燈箱以獲取傍晚的亮光,往後可以一直睡到凌晨5點半,這令他感到滿意。

參考資料:
1. Richard B. Berry MD 及 Mary H. Wagner MDSleep Medicine Pearls, Patient 117, 634-638

2. Richard B. Berry MD及 Mary H. Wagner MDSleep Medicine Pearls, Patient 118, 638-640

喜歡這則文章嗎?立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