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與睡眠有重要關係,睡不好可能是溫度惹的禍!
睡眠技師 黃筱雯
對於所有哺乳動物而言,睡眠是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1982年學者Borbély提出調控睡眠的雙歷程模式,分別是掌管睡眠需求和滿足的恆定系統(Homeostasis system)和維持人類約24小時睡眠-清醒循環的生理時鐘系統(Circadian rhythm),而溫度是連接這兩種系統神經元迴路的至關重要調節機制。
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皮膚溫度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內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溫度大多是恆定,大腦根據感受器向皮膚和器官傳遞的溫度訊息,透過促進熱量產生或散熱來調節體溫。為了適應全天溫度的波動,產生取暖、尋找避寒處、築巢、蜷縮和聚集等體溫調節行為(圖一)。睡眠前的體溫調節行為的不僅追求舒適,主要目更是為維持能量平衡,以及替入睡後不活動時期的能量做準備。睡眠前會在皮膚周圍產生溫暖小氣候,使其進入非快速動眼睡眠期並同時促進手腳的血管舒張,並選擇性在快速動眼睡眠期和清醒時收縮血管,以提高最大限度核心溫度的熱效率,這種變暖狀態持續整夜睡眠,因此,睡眠開始是發生在天黑後環境溫度開始下降和非快速動眼睡眠期,這與核心溫度和大腦溫度降低有關。此外,如果環境溫度升高,人類會無意識地增加暴露的表面積,從而在睡眠期間主動調節溫度。
圖一、體溫調節行為
溫度調節與睡眠調控的神經元位於腦部下視丘,下視丘神經元中受到神經傳導物質GABA或Glycine的活化可抑制覺醒促進睡眠,GABA神經傳導物質活化神經元促使體溫降低,神經傳導物質Glutamate活化神經元可促進覺醒。有項研究顯示大鼠的內側視前區功能受損,會導致睡眠減少、腦部溫度升高,並喪失在寒冷環境中調節體溫的能力,證實睡眠與溫度的關聯性。
另一項研究發現,入睡前約兩小時核心體溫會開始下降,在睡眠期間皮膚和大腦的溫度也發生改變,下視丘視前核區調節溫度下降,亦促使進入非快速動眼期睡眠,第一次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期可能發生體溫下降最陡峭的時刻。溫度與睡眠結構有著密切相關,在非快速動眼睡眠期大腦和皮膚溫度皆會降低,而快速動眼睡眠期大腦溫度會升高。此外,大腦溫度降低,會減少腦部代謝保存能量,並協助免疫系統以及晝夜節律功能。
在不同狀態下,大腦溫度以及核心溫度變化會直接影響腦電波功率(圖二),非快速動眼睡眠期的大腦溫度比清醒時溫度要低,而快速動眼睡眠期的大腦溫度則較高,給予鎮靜劑和麻醉劑會造成大腦和核心的溫度降低,如果在溫暖室內給予注射相同劑量的鎮靜劑和麻醉劑,除了溫度降低也會產生深度睡眠的腦電波。一項研究表明,睡前浸泡熱水能夠縮短睡眠潛伏期並增加睡眠深度,溫度與睡眠之間有高度聯結性,此效應被稱為「溫浴效應」。此外,某些哺乳動物在食物短缺時,會處於麻木狀態,並且降低溫度來節省能量。
圖二、不同狀態下大腦溫度以及核心溫度
雖然在睡眠期間核心溫度下降幅度不大,但彼此有重要關聯並互相影響,調節生理系統並且建立測量睡眠時間的機制。一項對大鼠進行完全睡眠剝奪和快速動眼睡眠剝奪的研究實驗,初期發現到代謝功能、核心體溫以及對食物需求增加,隨之體溫逆轉大幅降低,體溫調節和能量平衡徹底改變,影響生理機能最終導致死亡,研究結果表示睡眠障礙會破壞體溫調節和能量平衡。
參考資料:
1. Harding, E. C., Franks, N. P., & Wisden, W. (2019).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sleep.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3, 336.
2. Fan, Y., Wang, Y., Gu, P., Han, J., & Tian, Y. (2022). How temperature influences slee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3(20), 12191.
3. Van Someren, E. J. (2006).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of coupling between sleep and temperature rhythms.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153, 30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