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環境下的睡眠障礙 好環境才有好的睡眠品質
睡眠技師 石苓鈺
二十世紀開始睡眠醫學發展一日千里,對自然氣候下的睡眠知識如指諸掌,但人類充滿好奇心以及喜好冒險,渴望未知的事物,嚮往探索外太空、極地、高海拔、海洋深處,因而需要瞭解在極端環境條件下的睡眠健康狀況,以便適應這些極端環境,並找到睡眠障礙的適當對策和最佳治療方式變得十分重要。
✦外太空中的睡眠障礙
探索外層空間已然成為各國和國際空間機構的具體目標,研究顯示宇航員在微重力的環境下,體液分布改變導致上半身和面部腫脹、眼壓升高,影響個人的生理系統以及運動感知能力,但微重力卻會減少55% 睡眠呼吸中止事件的發生,打鼾次數以及覺醒的頻率也減少,可能是由於缺乏重力使上呼吸道阻力下降所致。此外,在外太空中影響睡眠的因素包括 :(1) 太空暈動症;機器運轉聲、風扇、引擎以及塔台通訊等噪音;(2) 擔心任務失敗、對死亡的恐懼、隔絕外界禁閉感等心理因素;(3) 圍繞地球運行時的明暗循環擾亂生理時鐘;(4) 低溫、明亮光線、宇宙輻射、震動等不良環境;(5) 狹窄的睡袋、垂直姿勢睡覺、倉內擁擠空間等睡眠條件;(6) 穿著太空服的不適和飛行的疲勞等。整體而言睡眠時間比在地球上平均縮短1.5小時、熟睡的慢波睡眠減少、作夢的快速動眼期縮短、睡眠效率降低以及覺醒頻率增加。飛行前也可能因為焦慮、憂鬱以及事前準備任務等,工作量增加而睡眠受到干擾,飛行任務所累積的睡眠債,返回地球後睡眠障礙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外太空改善睡眠障礙方式和在地球上相似,可以透過運動,調整晝夜節律,睡眠衛教,服用睡眠相關藥物,使用耳塞降低噪音,增設遮光裝置避免強光照射,固定於牆上的睡袋和提供心理諮商服務。
✦ 高海拔地區的睡眠障礙
海拔約3000公尺會導致低血氧並在夜間引起呼吸困難、出現週期性呼吸和晝夜節律紊亂,總體上會導致睡眠不足,入睡困難,夜間經常醒來,導致第二天的疲勞。若患者本身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會惡化,在旅行時使用陽壓呼吸器是重要的,改善方式包括放慢上升速度、服用睡眠相關藥物、必要時給予氧氣以及直接下山。
✦極地地區的睡眠障礙
因有著極晝和極夜的特色,會導致晝夜節律延遲和紊亂,睡眠效率和品質因此下降,早上較易疲倦,容易出現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改善方式包括服用褪黑激素,給予特定波長以及時間的光照。
✦深海地帶的睡眠障礙
因為研究的困難以及樣本數的不足相關數據有限,大多都是透過模擬其環境取得結果。研究顯示在深海中的睡眠問題主要會受到深度增加,壓力上升或下降速度過快而惡化,以及因為空間狹窄、環境封閉缺乏活動所致。
睡眠障礙與身心健康惡化的關聯性已經達地知根,而在瞭解環境與睡眠的關連性後,便必須去正視造成此問題的原因並改善。
參考資料:
Thorpy, M. (2017).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n Sleep disorders medicine (pp. 1233-1241). Springer, New York, NY.